高盛爆亏超60亿元 欧洲的宁德时代申请破产
海闻社讯 制造业不相信激情叙事。
欧洲电池产业复兴的故事,比想象中结束得还快。
当地时间11月21日,欧洲本土最大的电池巨头Northvolt宣布在美申请破产保护,以通过重组再获得2.45亿美元(约17.8亿元)的新融资,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彼得·卡尔森随后宣布辞职。
图源:网络
欧洲人很难受,媒体的评论一片悲观,“欧罗巴最后的希望熄灭了”。
更难受的是高盛,作为主要投资人之一,高盛至少投资了Northvolt 8.96亿美元,也就是超过60亿元人民币,上半年还拍胸脯信誓旦旦,Northvolt还将带来更丰厚的收益。
结果半年不到,不仅利润没了,本金也要没,高盛说:“我们感到失望。”
恐怕不仅仅是失望吧,但除了失望也无可奈何。
2016 年,Northvolt含着金钥匙诞生了。
创始人,地地道道的特斯拉前高管,那叫一个专业。
没有欧洲人不觉得这家企业会很快腾飞,相反,整个欧洲都对其寄予厚望。
这是第一家真正属于欧洲的大型电池技术公司,是欧洲的宁德时代,只不过,公司在瑞典。
“瑞典时代”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亚洲新能源对欧洲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毕竟作为“东亚制造工业上的皇冠”,欧洲长期对亚洲的新能车与新能源电池极度依赖。所以才有了Northvolt这样“全村的希望”,这一战,为的是自主可控。
“欧洲电池利益相关者团结起来!”
这是2019年,公司在官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。
在文章中,Northvolt无师自通地先学会了画饼,表示要团结起来,站稳脚跟,和全球的电池制造商激烈竞争。
高举旗帜,师出有名,大家自然有干劲。
几年时间,公司就获得了以大众为首的,包括宝马、雷诺、斯堪尼亚、沃尔沃、Polestar 等一系列车企的大力支持,包括150亿美元的投资和超过500亿美元的订单。
但是,喊口号是喊不出制造业回流的。
Northvolt有资金支持、政策支持、技术支持,就是造不出电池。
从公司成立,到第一块锂电池完成组装,Northvolt就用了整整4年。
为了标榜对绿色能源的态度“正确”,公司号称所有耗能都要用清洁能源,因此居然在瑞典北极圈内搞生产。
这不是研发,是生产。除了真的有相当丰富的清洁能源供给,当地什么都没有,连阳光都没有。极端的昼夜时间,根本没有哪里的工人适应环境,最后还是靠中国和韩国外包的工人。
为了解决中韩卡脖子,建厂却要靠中韩外包员工,让人很难评价。
这也导致,公司本应交付给大客户的项目一再拖延,工厂生产也频繁发生问题。
然而,其位于瑞典本土的“欧洲第一座大规模锂离子电池工厂”原计划到2023年达到16GWh的设计产能,实际年产量却不足1GWh,预计到2026年才能实现满产目标。
据公司自己说明,其产能不足的关键原因之一是阴极材料的良品率过低,不得不暂停生产并转向外部采购,以至于耗费大量时间。
据彭博社报道,Northvolt 此前便未能向瑞典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及时交付电池,致使后者的电动卡车工厂推迟半年才得以正常生产。
公司的谢莱夫特奥工厂在几年内发生过数十起严重事故,导致工人死亡或受伤,令其运营管理和安全问题受到质疑,瑞典当局对该公司的安全规程展开调查,公司陷入舆论危机。
客户也开始犹疑,毕竟相对于投资,车企更不敢赌的是订单的质量。于是宝马也跑了,取消了20亿欧元的订单。
订单萎缩的同时,开销还在加速扩大,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速扩张状态,不断地在全欧美建设新工厂,那再多钱也不是这么烧的,很快,公司就烧不起了。
2024 年,Northvolt 宣布裁员,并关闭、出售或整合一些现有工厂,还取消了原本的扩建项目。破产前,公司的债务已膨胀至 58 亿美元,也就是超过400亿人民币,这在美国今年申请破产的公司中,一骑绝尘。
公司的现金流在当时已经只剩下3000万元,只够公司花一周。
这样看来,到这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,几乎已经是必然了。
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经点评过欧洲电池产业:
“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?首先,他们的设计是错的;其次,他们的工艺是错的;最后,他们的生产是错的。”
这句话放在Northvolt身上正合适。如果破产重组后的Northvolt依然无法挑起欧洲电池产业的大梁,将意味着欧洲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继续完全依赖于亚洲,主要是中国和韩国的电池。不是“造不如买”,而是造不了只能买。
本文链接:http://lxx.rsmeili.com/chanpinzhanshi/231294.html